预存
    Document
    当前位置:文库百科文章详情
    985毕业不再吃香?有名校光环就业也难,竟因...
    来源:科学10分钟 时间:2022-05-23 12:02:03 浏览:3395次


    考研真的越来越卷了。


    2022 年考研人数为 457 万 ,比去年增加了 80 万 [1]。不仅考研人数逐年增加,国家线也水涨船高——在一些学科大类,三年前可以进复试的成绩现在成为了最低标准。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人都是普本学生,希望通过考研逆转学历上的劣势。


    然而,即使成功上岸,毕业时也很可能会发现,有个牛硕或牛博,“原生学历”的痕迹还是难以抹去,第一学历歧视仍广泛存在。


    那么,为什么一纸高考录取通知书会成为更被看重的筛选标准?高考失利难道会是一道永远跨不去的坎吗?



    想考研逆袭,调剂机会都要更少



    现在的学历鄙视链里,主要包含这几个标签:985,211,双一流,双非。


    而在更细致的划分里,本科时能拥有前三个标签的学生,又比研究生才考进名校的多了些优越感,后者则更容易遇到第一学历不同而带来的心碎瞬间。


    对此,网络上总有各式各样的解释,比如高考更考验智力,考研关键在耐力,又或是认为本科的学习生活环境会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有最大的影响,甚至有人还觉得,普通高校的学生“就应该为自己高中时做过的选择负责,而不是一直抱怨别人不给你机会。”


    实际上,教育部曾做出澄清,第一学历这个概念从未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政策、文件中出现过 [2] 。


    但不可否认的是,第一学历歧视是存在的,并且还在学生时代就开始了。



    推荐免试是迈向研究生的第一战,但双一流院校的学生,推免路上走得更顺利。


    我们统计了有公布研究生生源的国内高校,2021 年,在已公布推免研究生生源的名校中,双一流生源比例远高于普通本科学生。


    其中,中山大学、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的双一流推免生占比最高,都在 90% 以上,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双一流推免生源也将近八成。


    毕竟推免的规则就是择优录取,好学校对优质生源的偏好无可厚非。但在保研之路希望渺茫后,普本学生想要逆袭,几乎只有考研一条路。不少院校甚至成为所谓的“考研基地”,学生从大一入学,就开始准备考研。


    不过他们没想到的是,如果没能进入一志愿复试名单,在接受调剂时,同一“起跑线”考研的 985、211 还是更有机会。



    我们统计了知乎问题“考研学校有哪些名声不好的大学?”下的 886 条回答,发现绝大多数的吐槽都与招生学校对第一学历的歧视有关。


    为了收到更多“优质”生源,有些学校会先开展调剂考试,提前收留 985、211 的心碎落榜生,又或是在复试中打压本科双非、二本学生,并提高复试的相对权重,为 985 调剂生源留出名额。


    这并不只是考研生们的错觉,福建师范大学的一项研究也表明,30% 的高校在调剂原则中会表明优先接收本科毕业于 985、211 及行业特色高校生源的调剂,少数高校不接受普通高校考生调剂 [3]。


    比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在 2017 年招生调剂公告里就指名道姓,只有本科毕业于 985 工程高校、中国科学院大学及中国科学院各个研究所的考生才有调剂资格 [4]。


    也难怪那些本来期待考研成为高考后头一个翻身仗的学生们,后悔还不如复读一年。



    本科学校,求职的第一道坎



    如果说考研时的第一学历限制还可能通过考高分打破,毕业求职时的本科歧视则更加残酷。毕竟对于许多企业而言,面对成千上万的简历,用第一学历筛选不一定准确,却很有效率。


    中央财经大学学者就通过一项实验证明,求职时的第一学历歧视真实存在,且在校园招聘中尤其严重。


    他们的实验结果表示,在给不同企业发放同等数量和质量的虚构简历时,在研究生求职中,无论质量高低,非 211 本科背景简历回复率总是比 211 本科背景简历回复率低。相同条件下,211 本科简历的平均回复率达 23.73%,而非 211 本科简历回复率仅有 15.95%。



    而当个人优势不显著时,学校背景对简历回复率的影响更加明显,同是简历质量低的 985 研究生,本科毕业于 211 院校的简历回复率是非 211 的 1.59 倍。


    这样的歧视除了体现在找工作的成功率上,还会影响打工人最关心的薪资。


    北京大学某课题组的一项研究表明,研究生同为双一流高校,本科学历为双一流的学生平均起薪为 11104.6 元,本科为非双一流的仅有 7426.1 元,比前者将近低 3700 元。并且,起薪差异中有 52.9% 正是学历筛选歧视所造成的 [5]。



    本以为过关斩将读上牛硕,就能凭借学历追平起跑线,但现实却很残忍——你拿到的钱还是要比别人少得多。


    也许有人会问,那不去业界,读完博士之后继续在学术象牙塔里教书育人,对第一学历的歧视是否减轻呢?


    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



    根据一项对 2017 年全国博士毕业生进行的离校调查研究表示,即使到了博士求职时,第一学历仍然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障碍, 47.62% 的博士生都因为本科学历吃过苦头。


    其中,来自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以及普通高校的博士生遭遇的第一学历歧视最严重,国科大和中国社科大毕业的博士略低于其他学校。而从学科分类来看,人文类、社科类博士毕业生面对的本科歧视最多,医学相对更低。


    另外,男女博士遇到的歧视也存在差异。女博士更容易遭遇性别歧视,男博士更受第一学历的困扰。


    就在去年,一位北大数学学院的博导就因为硕士毕业于湘潭大学,而遭到了学生吐槽。“本科还是xx学院没有写上去”,该学生甚至表示“作为 Top2 招的老师水平还不如深圳中学”“希望北大整顿师资” [6]。


    所以就算读到了博士,在国内顶尖大学教书,也逃不了被本科学历拿出来鞭尸的命运。



    本科不好,还能逆天改命吗



    俗话说“三分考,七分报”,选择双非并不完全是分数的问题。


    绝大多数考生填报志愿时都还是懵懵懂懂的,在城市、学校、专业中不停纠结,希望能够获取一个尽量周全的答案。


    有人选择了双非学校中的王牌专业,比如华东政法和西南政法,同属于法政界的“五院四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的测绘科学与技术是全国 Top 级别,而这些专业出身的学生在考研、求职中认可度不亚于一些 985、211 院校。


    但话又说回来,能考进这些高分专业的人,其实也能读个 211 。而那些读上双非学校非王牌专业的学生们,处境更惨。


    在豆瓣“考试失败垂头丧气互相安慰联合会”小组里,有不少人发帖,后悔四年前的自己为什么以城市为重选择就读双非,现在遇到学历门槛时,恨不得敲醒自己。


    但不用就此灰心,觉得一筹莫展,不如从过来人的经验里,学些如何逆袭的办法。



    我们统计了知乎网友为普通高校学生考研给出的建议,学会收集信息、分析形式,保持坚定自信,努力在初试高分,以及提升自己的学术背景都缺一不可。


    在理所当然的初试高分之外,心态同样不能忽略,对于双非学生,备考期间总怀疑自己配不配的情绪内耗会消磨掉毅力,自信、坚定是这一过程中最需要的。


    另外,在本科期间提升学术背景也可以让自己在 985、211 学生中脱颖而出。


    中国传媒大学就从 2021 年招生年度开始,在复试考核前加入材料评议环节,考生需要提交科研设想计划等材料,来展现自己的学业水平、科研能力等 [7]。


    在过往评价体系单一时,除去分数因素,招生老师更倾向认为,考生的本科学校与他的学术能力挂钩,因此也更容易把第一学历作为隐形的筛选标准。而现在,考生的综合素质以一种更全面的标准更加看见,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另一方面,对于想冲入职场的学生们,实习经历可以作为一块敲门砖。



    根据麦可思对 2017 届大学生的跟踪调查,有实习经历,特别是有专业相关实习的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职业期待吻合度、就业满意度更高。


    比如现在火爆的“宇宙机”专业,即使是双非出身,拥有技能后仍然能够斩获大厂 offer,甚至拿到最高薪的 SSP,相关专业实力并不比某些 985 的学生差。


    另外,在校招求职时就不要执着于进国企了。相比国企,民营和外资企业对本科 211 和本科非 211 的两类硕士毕业生简历回复率相差更小。特别是外资企业,本科 211 的硕士简历回复率只比非 211 回复率高 1.24 倍,低于国企的 2.08 倍 [8]。


    但现在,在又一年考研分数公布、春招开启的时候,更多普通高校学子还是面临着新一轮的迷茫,是向上突破时,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落榜的失落,也有顺势找工作时,因为学历而处处碰壁的自我怀疑。


    他们真实体验到后悔,“当初就算是复读,也要拼命上个好本科”。


    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12条评论
    全部评论 / 我的评论
    最热 /  最新
    全部 3小时前 四川
    文字是人类用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现代文字大多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人类往往先有口头的语言后产生书面文字,很多小语种,有语言但没有文字。文字的不同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书面表达的方式和思维不同。文字使人类进入有历史记录的文明社会。
    点赞12
    回复
    全部
    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文章

    Scientific Reports:年发文破2W,不是预警期刊啦,快来看看!

    2022-07-04

    催化二区好刊推荐丨发文量大、速度快、对国人友好!

    2021-07-01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虽贵为1区期刊,但发文量大,对国人友好,值得试试!

    2021-07-01

    突发!复旦大学院长被教师持刀捅死,真的是“内卷”“非升即走”的错?

    2021-06-19

    待遇丰厚丨日本东北大学李昊课题组诚招特聘助理教授/博士后(材料计算或机器学习方向)

    2022-07-04

    2021国产期刊影响因子飙涨!占据榜首的竟是新刊!(附Excel下载)

    2021-07-01

    热门文章/popular

    基础理论丨一文了解XPS(概念、定性定量分析、分析方法、谱线结构)

    手把手教你用ChemDraw 画化学结构式:基础篇

    晶体结构可视化软件 VESTA使用教程(下篇)

    【科研干货】电化学表征:循环伏安法详解(上)

    电化学实验基础之电化学工作站篇 (二)三电极和两电极体系的搭建 和测试

    【科研干货】电化学表征:循环伏安法详解(下)

    微信扫码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