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存
    Document
    当前位置:文库百科文章详情
    速来吃瓜:国产期刊IF腾飞,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来源:测试GO 时间:2022-08-31 16:22:18 浏览:2855次

    2022年6月28日,学术期刊最新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正式发布,引发了学术界大地震。纵观期刊IF的“排位赛”,国产期刊的影响因子普遍猛增,表现非常亮眼。而转天的6月29日,首都医科大学校长、著名生物学家饶毅教授却在他的个人公众号上发表了围绕国产期刊IF疯涨这一现象的种种忧虑。令“当代鲁迅”饶毅大动肝火,发文声讨的背后到底是为了什么?国刊IF分值大涨为何会引发科研界的“唱衰论”?以IF为风向标的发展究竟是鲜花着锦还是饮鸩止渴?这其中的恩怨纠葛,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摘自饶毅教授个人公众号“饶议科学”



    一、说来话长:IF的前世今生

    要唠清楚国产期刊和影响因子之间那些爱恨纠葛,就不得不先了解IF的前世今生。

    由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SI)逐年发布的科学引用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和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 JCR)被当今科学界视为两种最权威的学术评估数据。JCR本质上是SCI的衍生产品,对SCI的“引用索引”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后得到的结果,就是期刊的影响因子。影响因子原本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属于统计学范畴的东西,但这个小小的数字在学术界却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指的是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SCI和JCR这两种数据行用半个世纪,已经极大地改变了国际科学界的学术生态和发表机制。如今的影响因子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从事学术或相关活动的人,大多数学术人员或机构都已经无法忽视它的存在。在国内,影响因子已经成了学术评价、学生毕业、职称评定、文献研究、期刊评价等等的重要指标。但是,SCI和JCR这两种数据存在许多缺点。

    图片来源网络



    人为干扰:从计算公式看IF操作空间

    饶毅教授文中直白地指出“突然一批国内学术刊物的SCI分数高于国际著名期刊……恐怕大多数是用了伎俩,甚至走了歪路”。IF作为一项计量数值,只要有计算就有参数,有参数就有操作的空间,这就与IF的计算方法有关了。

    以刚刚公布的各期刊2021年的IF为例,官网给出的的计算公式如下:


    翻译过来就是“该期刊2019年和2020年发表的所有文章在2021年的总引用数/2019年和2020年的citable items的总数”。其中,citable items特指文章类型为Article和Review,而期刊中其他的Perspectives, Communication等等被称为uncitable items,不纳入计数项。从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uncitable items的引用数出现在了分子中,但是其文章数却没有出现在分母中,这就带来了很大的操作空间。大家都知道,想要增加这个分数的值,简单来讲就是两个方向:一是增大分子,二是降低分母

    第一种方法,简单来说,增大分子=多发综述,因为一般情况下,综述的引用量会远大于同档次的研究型论文,可以大幅增加分子数。

    第二种方法,降低分母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减少发文量,分母越小,就越容易受极值的影响,最终数据就越没有代表性。

    第三种方法,增大分子的同时降低分母,虽然这个方法听起来格外的不讲武德,但是依旧有不少杂志会剑走偏锋地采用这个策略,具体操作就是少发“citable items”类型的文章,把uncitable items的引用贡献全都算到“Article”和“Review”头上。

    除了上述有指向性的“人为操作”之外,还有一些因为期刊的国家不同、学科不同导致的IF差异,也就是期刊的“先天优势与不足”。



    地域歧视:尴尬的中文期刊

    “在我最开始读硕士的时候,我们的导师就要求我们看文献时选择领域内的顶级或二级英文期刊进行深入研究和分享。为了符合学位申请的要求,在论文投稿时,我们也往往被导师要求写成英文并积极向高影响因子的SCI期刊投稿。”——论坛网友

    相信大部分的理工科博士生都存在着上述一样或者类似的经历。而这其实就是中文期刊所面对的尴尬现实在科研领域最细枝末节的投影。虽然中文期刊有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之分,但是即便是所谓的核心期刊,也往往很难找到质量较高的文献,因为一些有质量的研究往往早已经发表在SCISSCI英文期刊上了。这就导致国产期刊的总体实力难以提升,反过来又导致高质量的工作不愿意发表在低实力的国产期刊上,循环往复,难上加难。

    其实,从IF的诞生前身就能隐约窥见它对国产期刊的排中性IF作为评价学术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JCR报告背后的ISI却是一家完完全全的私人商业公司——汤森路透社,这家报社本身就以造谣中国而著称。而IF这门生意转移到科睿维安公司后,外国商业公司并没有减少对IF的控制,反而处处打压中国的相关机构,这等于是给中国科研上了一道无形的西方“枷锁”。

    面对国外商业机构的排挤,国内的众多学术机构和政府机构都在积极地想办法“破冰”。长久以来,许多机构都明确和公开地编选“核心期刊”目录,但是这一项标准并不统一,而且也会与国际学术评价体系脱节。2022年7月5日,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则发文称“要和影响因子说再见”,转而使用“期刊超越指数”。这些方法可以说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新的评判指标来diss旧的评判指标。由于这些指标本质上是一样的,依旧具有片面性,因此依旧不能盲目崇拜某个特定的指标,种类的多样化才是学界所乐见的。



    术业专攻:学科差异导致的引用差异

    一个学科的引文数量,总体水平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各学科自身的发展特点;二是该学科期刊在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所占的比例。从总体上来说,某学科来源期刊越多,该学科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就越大。这两大因素决定了学科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分布的不均衡性,IF的局限性就表现在这里。

    一般来说,化学、材料化学、能源科学、医学等热门研究领域SCI期刊的IF要高于地理学、天文学、数学等冷门研究领域的SCI期刊。比如,医学领域的顶级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IF高达59.558,而数学领域的顶刊Annals of Mathematics的IF仅为3.116。IF这个数字,其实只能说是评价期刊影响力的一个侧面,更多的还要结合期刊的总引用数、总文章数、被引半衰期、自引现象等来综合评价。期刊唯IF论不仅会导致冷门研究领域期刊在夹缝中求生存,更会导致相关领域的研究逐渐偏门

    由于IF实际上与期刊的刊文数量、期刊类型、收录样本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IF其实不适用于比较不同研究领域的SCI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水平。因此简单粗暴的使用IF作为唯一的期刊实力和科研者能力的评价指标实际上是不可取的。文章发表难度和评优难度的增加甚至有可能成为将冷门研究领域科研者“劝退”的推手,这就给相关领域的研究雪上加霜了。

    被“痴迷影响因子”带跑偏的中国科研圈 图片来源网络



    二、2021年度国产期刊IF异常增长现象的分析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感到疑惑:既然期刊唯IF论对国内学术界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非一日之寒,为何在今年会引起这种爆炸式的讨论,以至于诸多学术界大佬乃至中科院文献情报机构都有所动作呢。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今年有相当一部分数量的国产期刊出现了暴增现象。

    2021年国产期刊影响因子排名前5及增长率


    实际上,期刊的IF自期刊诞生第三年开始每年计算并公布一次,一般来说,除了前几次的IF可能会有较大的波动,稳定下来之后每年的增长率基本在30%以下是比较合理的,超过40%的增长率就已经很难得了,超过80%的都可以算是凤毛麟角。但是今年仅在排名前五的国产期刊里就有四个神奇动物,更是出现翻了十倍这么夸张的奇葩,这不仅让人怀疑,这到底是国刊之光还是孙猴子出世搅弄得天地不得安宁?



    现象一:新冠疫情大爆发对医学期刊的推力

    从往年的国刊IF“排位”结果来看,材料领域的期刊无论从排名还是数量来看都是响当当的王者,但今年,医学期刊却一举取代了国内材料领域占据多年的宝座。国产期刊排名前四都是医学期刊,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和新冠疫情相关的论文产生了超高的引用次数。

    Cell Research的最高引文章-新冠Article


    Cell Discovery的最高引文章-新冠Article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的最高引文章-新冠Review


    面对如此惊人的成绩,Cell Research主编李党生也表示:“《Cell Research》的影响因子一直在稳步增长中,这一次被新冠疫情研究的‘浪头’也着实推了一把”。并坦言,因为影响因子有滞后效应,预计明年的期刊影响因子还会继续受到新冠疫情影响。



    现象二:合法违规,期刊的脏套路

    2019年,新一年的期刊JCR发布之后不久,科睿维安就又发布了一份公告,声称将对一些期刊的数据展开调查,其中就包括国产期刊Bone Research。这本期刊于2013年创刊,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影响因子从0提升到12.354。公告称,Bone Research2017年的引用数据中有大量被引论文和期刊内的原文之间并无关联,涉及恶意抬高论文引用量。受此影响,期刊并未参与2019年的JCR统计和IF计算。2020年回归后IF虽然高居不下,但期刊的声誉还是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Bone Research IF变化


    科睿维安公告 图片来自网络


    而提到今年国刊IF的异常暴涨,最醒目的其实就是用一年时间从3+跃升至近35的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如此飞速的增长已经不能称之为“黑马”,恐怕只能尊称一声“火箭速度”了。不少人怀疑MMR是否采用了一些如上文提到的“合法违规”的操作,但小编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了一下,认为MMR的IF飞跃的原因有三:

    一、搭了新冠疫情的“浪头”,MMR在2021年最高引的文章就是新冠相关的综述,由于相关团队在MMR发表了早期研究结果和治疗经验,因此后续大多数文章都会引用它;

    二、MMR是2019年新上线的期刊,头几年的JIF有所波动是难免的;

    三、有一部分的人为MMR为年刊,2019-2021年的年发文量分别为40、63、68,这在国刊中还是处于较低的水平的,也就是减小了分母。因此综合看来MMR今年的IF确实是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

    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的最高引-新冠Review

    三、国刊IF腾飞,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关于IF的操作方法,有不少科学界的朋友都投入了十分的关注,著名的科学史学家江晓原教授,就写过不少文章剖析这一现象,甚至指出“IF是用来赚大钱的”,“IF背后是纯商业性质的”。虽然商业化并不必然导致不公正,但具体到影响因子游戏,它的这些不公正之处可能会导致对于期刊评价的偏颇,进一步在引导学术风向上起到负面的影响和作用。诚然,世界上的每种物品都有两面,单纯以IF为指标驱动的学术界发展自然存在种种弊端,但IF这种统计手段延续至今不可能完全没有效用。

    总的来讲,国产IF腾飞无疑将带动中国学术界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也能激发国内学者及期刊编辑们的积极性。但是,这次集中式的IF爆发引起的围绕期刊唯IF论的热烈讨论背后依旧暴露出几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指标驱动”引发的“学术抱团”和“引用联盟”现象。更是有不少人认为用暗箱操作的手法赚来的IF不仅是镜花水月,更会影响期刊乃至国内学术界的声誉。小编认为,对于一些新期刊,采用一些合理手段提升前期影响力这种做法无可非议,但是说这种做法一定会损害中国的学术声誉这就大可不必了。毕竟,操纵影响因子这事,国外期刊可是不遑多让。小编认为,对于期刊编辑来说,更重要的是在头几年过后能够稳住期刊的热度,不一味依赖灌水,而是以提升杂志水准和文章质量为准绳,这才是长久之道。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四、总结

    一个公式无法真正衡量一本期刊的学术价值,我们批判某些指标体系的错误,并不指望甚至不希望又出现一个超级精细和全面的指标体系,复杂的学术世界无法用一个简单的指标完全概括。而面对今年国刊IF暴涨的现象,本着支持国产期刊的原则,我们不妨这样想:分三步走,先提高选文标准以提高质量,然后扩充客源,最后把指标稳定在一个高位上,形成高水平期刊。或许在经营、操作期刊的路上,国产期刊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对于国产期刊的编辑们来说,不应把IF这个指标看得过于重要,把期刊和论文质量一年一年的做上去比什么都重要。只有如此,国产期刊才能赢得世界的认可与尊重!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支持上述观点。


    参考信息:

    [1]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D%B1%E5%93%8D%E5%9B%A0%E5%AD%90/574727

    [2]https://news.medlive.cn/all/info-news/show-189768_97.html

    [3]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0522119

    [4]https://zhuanlan.zhihu.com/p/53196361

    [5]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ODk5NTAzNA==&mid=2652132734&idx=1&sn=98309b2ca7bf7a05b9fe29af8329548f&scene=21&token=712407035&lang=zh_CN#wechat_redirect

    [6]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10810/588131.shtml

    [7]https://clarivate.com/webofsciencegroup/essays/jcr-editorial-expression-of-concern/


    测试狗

    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12条评论
    全部评论 / 我的评论
    最热 /  最新
    全部 3小时前 四川
    文字是人类用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现代文字大多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人类往往先有口头的语言后产生书面文字,很多小语种,有语言但没有文字。文字的不同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书面表达的方式和思维不同。文字使人类进入有历史记录的文明社会。
    点赞12
    回复
    全部
    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文章

    一文详解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技术

    2023-10-08

    接触角测试(CA)的原理、样品制备要求及实际应用

    2023-11-16

    热重分析(TG-DTG)曲线的几种解析方法

    2023-12-26

    恒电流间歇滴定法GITT的基本原理以及测试教程

    2022-08-12

    一文详细介绍he染色的基本原理、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2023-11-23

    TMA技术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以及实际操作中的要点

    2023-12-06

    热门文章/popular

    基础理论丨一文了解XPS(概念、定性定量分析、分析方法、谱线结构)

    手把手教你用ChemDraw 画化学结构式:基础篇

    晶体结构可视化软件 VESTA使用教程(下篇)

    【科研干货】电化学表征:循环伏安法详解(上)

    电化学实验基础之电化学工作站篇 (二)三电极和两电极体系的搭建 和测试

    【科研干货】电化学表征:循环伏安法详解(下)

    微信扫码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