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存
    Document
    当前位置:文库百科文章详情
    论文撞车,最终却背靠背一起发表!
    来源: 时间:2023-06-02 11:18:11 浏览:1191次

    如果有一天,在你兴致勃勃地开展研究工作的时候,突然发现别的研究人员也在做着和你很相近的研究,你会怎么想呢?如果你发现,相似的研究也和你一样马上就要发表时,你会选择怎么做呢?这种情况下,焦虑和恐慌的心情是常有的,不忿地发个朋友圈吐槽两句也正常,那么接下来是会选择针锋相对抢先发表还是沟通协调握手言和呢?这一定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来自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Kristine Bohmann团队和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Elizabeth Clare团队也许给出了不错的回答。在2022年1月7号,两个团队背靠背地在Cell旗下的Current Biology上发表了有关于“空气传播DNA并借此监测生物多样性发展”的论文。基于此,iScience 对于两篇论文的作者进行了采访,深入了解了两篇论文的发表历程,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当事人在面临这种情况下的心态和做法吧。

    1背靠背发表的两篇论文


    问题1:你们是怎样着手这个项目的每个研究小组的成员都有?  

    Elizabeth L. Clare(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这是一件非常巧合的事情,在2021年我受英国环境署的委托写了一份使用DNA监测陆地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文章。在这份文章中,我对陆地上所有的DNA来源进行了描述,并假设“空气”也是来源之一。在寻找相关案例的时候惊讶地发现这一方面的研究很少,虽然找到了一些关于灰尘中植物物质的报告和一些关于病原体的研究,但是对于陆生动物来说却是一片空白。为此,我联合团队成员设计了这一收集DNA的新方式,并向一些合作伙伴、用户和资助委员会进行了项目递交和宣传。

    Joanne E. Littlefair(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我们早期的一些研究结果证明这是一个高风险的项目,通过空气测定DNA的尝试并不一定能够成功,但是实验室的动物种群能够很好地为我们提供试错的机会。在2021年的成果基础上,我们决定将测试范围扩大至半自然环境的动物园。

    Kristine Bohmann(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丹麦VILLUM基金会的“高风险高收益项目”资助。其实在2018年,我们就已经对“使用空气中的DNA来监测脊椎动物”这一课题进行了资金申请,但是被拒绝了,第二年再次申请才获成功,并与2020年初启动该项目。此外,我们还与Matthew Johnson团队以及哥本哈根动物园的Mads Frost Bertelsen教授进行了合作。

    Christina Lynggaard(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这个项目非常地跨学科,因为我们需要对环境DNA、空气颗粒、动物园动物和保护工作有了解的人员,但是非常幸运地是我们成功地组建了完整的团队,并于2021年春获得了测试结果。

    2 Kristine Bohmann对哥本哈根动物园一只树懒附近的空气进行样本收集(左);Elizabeth L. Clare对空气进行DNA采样收集(右)


    问题2:你们是如何意识到彼此的工作的?又如何把大家聚集在一起的?

    Elizabeth L. Clare(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其实两篇论文的协调工作主要发生在项目的后期阶段。当我们写好论文时,我们惊讶地发现Kristine和Christina在预印本上同时发表了一份和我们几乎相同的论文,可以说这是真正的独立科学复制。这时摆在我的面前只有两条路:进行一场发表竞赛,看看谁能抢占发布,或者寻找不同的发表方向。有幸地是,我和Kristine相识,并曾经共同发表过论文,最终我们选择不竞争出版。

    Kristine Bohmann(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实际上,在2021年春我们就获取了第一批想要的实验结果,这简直出乎我们意料,为此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分析和论文撰写,我们就准备提交论文。然而在计划提交论文前两天,我的同事和我说有另一项研究和我们十分相似,这让我们十分震惊。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和与他人探讨,我们决定与他们取得联系,并最终考虑联合起来背靠背发表文章。这样的出版方式有两个好处:(1)两篇文章可以进行互补;(2)不用担心另一篇文章抢先发表导致新颖性丢失,这样可以睡个好觉!

    3 Joanne Littlefair(左)和Elizabeth L. Clare(右)


    问题3:您是否遇到过与来自不同研究小组的人合作的挑战或优势?

    Elizabeth L. Clare(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我认为我们两个团队对于目标是一致的,同时我们相互之间并不陌生,都取得了对方的信任,对彼此团队的数据也是十分有信心。实验结果的完全相同,证明了我们的这个想法的可执行性。

    Kristine Bohmann(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在我们意识到对方的研究存在时,我们选择了相互协调共同发表,这也许与传统发表模式不一样,但是更有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协调两个团队的论文进度并保持联系,比便于同时提交论文。

    Christina Lynggaard(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得益于两个团队的友好交流,我们可以发表两篇有意义的论文,这样使得我们的研究更具影响力。


    问题4:选择协调后会不会调整自己的研究方法?这对于你们的研究和论文内容有何影响?

    Joanne E. Littlefair(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尽管两个团队的工作很相似,但是我们的方法和结果都不受对方影响,彼此分开发表。

    Elizabeth L. Clare(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在把两份工作的研究结果变成双胞胎论文后,我们特意不去比较它们,在整个审稿过程中我们都保持相互独立。虽然一位编辑问我们是否考虑合并发表,但是我们觉得两个团队是相互协调,而不是合作,得到的结果在科学方面是独立的,更具发表价值。为此,我们分别就此情况和编辑进行了解释,并把我们两者的论文提交历程进行了完整叙述。我们认为协调发表论文的过程和这个项目研究是同等有趣!

    Kristine Bohmann(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事实上,即便知道了对方研究的存在,我们也没有去改变我们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我们仅仅只是针对提交论文的过程进行了协调,对于对方的影响可能最多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引用对方论文而已。

     

    4 Christina Lynggaard(左)Kristine Bohmann(右)


    问题5:当你第一次意识到你的工作与彼此的作品如此相似时,你有什么担忧?是什么促使你们选择协调发表?

    Elizabeth L. Clare(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aaa!!恐慌!!当我们第一次意识到有双胞胎论文时,我们完全不知道对方的进度是怎么样的,如果对方提前发布了,那我们的工作就泡汤了,毕竟复制相同的工作内容在出版上几乎没有价值。

    Kristine Bohmann(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两个团队在面对竞争时选择联手的案例。如果不是Clare他们将研究成果发表在了预印本中,我们就不知道对方的存在,也就无法协调发表了。在这个过程中,压力是比较大的,因为我需要对该论文的第一作者的辛勤付出负责。当然,我们也在这次联合中获得了许多的宝贵经验。

    Christina Lynggaard(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我的第一个担忧是一项研究会比另一项研究的社会关注度更高,但是幸好的是,目前这两项研究都得到了媒体和科学界的同等关注,这会比竞争发表更好。

    Elizabeth L. Clare(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我们选择协调出版主要有两个原因:(1)对于一个新颖的概念验证方法,独立复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当看到其他人和我们做的东西相同并且获得相同的结果时,我们对于自己所提出的内容更有信心;(2)我们希望两个团队在未来能够继续合作,这样才能让所有人的努力都得到认可。我们认为,精诚合作远比争锋相对要来地好!


    问题6:在采取联合方法来应对重叠的工作时,你学到了什么,你会给其他发现自己处于相同情况的人什么建议?

    Kristine Bohmann(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我们的这种情况属于个例,面对这种事情时选择竞争还是协作,取决两个团队是否相互信任,当然也得有一个好的编辑和期刊。

    Christina Lynggaard(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是的,没有信任的话合作就很难进行。

    Joanne E. Littlefair(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通常来说,人们一般不会谈论他们的研究结果,或者会把他们的部分方法隐藏起来,以免被抢先。我也从来没有收到过竞争对手的正面反馈,因此这次尝试是十分有价值的。

    Elizabeth L. Clare(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当我们得知“其他”论文存在时,我和同事们进行了讨论和商量,只有一个答案有意义:打电话给丹麦团队。很高兴这次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果,通过两个团队联合协调,远比两个团队竞争要成功地多。这件事我也在我的本科课堂上进行了讲授,也和我的同事以及记者进行讲述,他们普遍认为“这就是科学应该运行的模样!”


    通过iScience 对Elizabeth L. Clare等人的采访可以看出,当我们面临和他人研究重叠时,第一时间联系对方进行协调而不是抢占发表,也许会比竞争带来更多收益。但是也如Kristine Bohmann等人所言,信任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做到相互信任,这一切就是空谈!这一点上,小伙伴们又怎么看呢?


    注:考虑到本采访内容较多,本文作者对文章内容进行了一定语言调整和内容删减,并无任何对研究人员的不尊重和冒犯之意。对于本采访全文和Clare等人的背靠背论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搜索文章来源进行查阅。


    文章来源:

    [1] Christin Lynggaard, et al. Shunning the scoop: Sidestepping the race to publish. iScience, 4 April 2022, 104080, 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2.104080.

    [2] Elizabeth L.Clare, et al. Measuring biodiversity from DNA in the air. Current Biology, 2022 (32), 693-700.e5.

    [3] Christina Lynggaard, et al. Airborne environmental DNA for terrestrial vertebrate community monitoring. Current Biology, 2022 (32), 701-707.e5.

    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12条评论
    全部评论 / 我的评论
    最热 /  最新
    全部 3小时前 四川
    文字是人类用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现代文字大多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人类往往先有口头的语言后产生书面文字,很多小语种,有语言但没有文字。文字的不同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书面表达的方式和思维不同。文字使人类进入有历史记录的文明社会。
    点赞12
    回复
    全部
    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文章

    基础理论丨一文了解XPS(概念、定性定量分析、分析方法、谱线结构)

    2020-05-03

    手把手教你用ChemDraw 画化学结构式:基础篇

    2021-06-19

    晶体结构可视化软件 VESTA使用教程(下篇)

    2021-01-22

    【科研干货】电化学表征:循环伏安法详解(上)

    2019-10-25

    【科研干货】电化学表征:循环伏安法详解(下)

    2019-10-25

    Zeta电位的基本理论、测试方法和应用

    2020-08-24

    项目推荐/Project
    XRD数据精修

    XRD数据精修

    TEM数据分析

    TEM数据分析

    XPS数据分析

    XPS数据分析

    热门文章/popular

    基础理论丨一文了解XPS(概念、定性定量分析、分析方法、谱线结构)

    手把手教你用ChemDraw 画化学结构式:基础篇

    晶体结构可视化软件 VESTA使用教程(下篇)

    【科研干货】电化学表征:循环伏安法详解(上)

    电化学实验基础之电化学工作站篇 (二)三电极和两电极体系的搭建 和测试

    【科研干货】电化学表征:循环伏安法详解(下)

    微信扫码分享文章